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

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

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    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展览日期:2017年7月6日—8月13日开幕时间:2017年7月6日14:30研讨会:2017年7月6日15:30展...

活动机构:北京北服人
活动时间:2017年07月06日-2017年08月13日
活动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2号厅
报名费用:免费
报名人数:1 学员

报名参与   登陆后立即报名,马上 登陆注册
  点击分享

观看的立场——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    

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观看的立场

——郭绍纲、王肇民、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


展览日期:2017年7月6日—8月13日

开幕时间:2017年7月6日14:30

研讨会:2017年7月6日15:30

展出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2号厅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策划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杨小彦、胡斌

展览统筹:钟文彪

项目负责人:梁小延、吴文洁、赖志强、薛燕

典藏组:梁小红、李铁军、梁欣

展览组:陈华辉、温萍萍、林朝阳、吴蕙儿

传播组:何小特、杜倩盈、李欣蕾、徐静、张翔、洪曼娜



前  言


按照一般的概述与理解,造型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一种艺术。而如何塑造形态又牵涉到一系列的方法和角度,不仅仅包括观看的视角,还包括相关的态度立场和社会机制。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艺术无论是在美术教育抑或是艺术家个人训练与创作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它也正是我们探测艺术造型演变的切片。

建国初期,素描被奉为金科玉律,与苏联艺术教育观念的引进密不可分。在执行全盘苏化的政策之下,通过苏联高等美术学校教学大纲和艺术理论的翻译传布,苏联艺术专家的访华交流与教学,苏联各种类型画展的在华举办,以及分批前往苏联高等美术学府留学的中国青年画家或教师,以“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苏联素描艺术与教学体系逐渐在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从美术院校的建制、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以致于工具材料、观察方法、作画步骤,无不以苏联模式为范。迄至今日,素描仍旧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和低年级学生的集体必修课,其影响之深,可以想见。

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是广州美术学院著名的造型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享有声誉的素描艺术家。如果要检阅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或素描艺术的面貌并追踪其系谱,藉以更深层次讨论艺术造型在新中国时代的源流与衍变,王、郭、冯三人无疑是极富价值的样本。概而论之,从他们接受造型艺术的教育背景而言,存在着不少的差异,王肇民1929年入读国立杭州艺专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西式素描教育,在此后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形成自身对造型独到的理解;郭绍纲是建国后中央美术学院较早的毕业生,嗣后又被选派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接受苏式的艺术教育,并成为出类拔萃者;作为郭绍纲的同龄人,冯健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长期执教于院校中,受着典型的学院风气的熏陶。从三人的素描风格而言,亦有着较大的差异,王氏坚实稳重,郭氏细致精微,冯氏扎实粗犷,各有千秋,他们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脉络,是广州美术学院、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素描艺术发展的关键性的艺术家。

本次展览作品,主要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中精选而出,同时也得到了艺术家及家属的作品支持,这些作品创作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他们从青壮年至晚年的创作生涯。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在画室内完成的人体、石膏和静物素描,也有深入生活下乡下厂表现现实生活的速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想见,画家在面对物象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表现,形诸笔下。在更深层面上,这些作品与他们那些同样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反映了画家在特定的时代风气之下艺术家个人的观念和独特的风格。他们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反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造型的探索方向,正好构成我们回看新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几个关键性的节点,而他们的时代际遇以及建构性作用又是我们考察新中国美术贴合社会运行机制构造视觉表述体系最为恰当的突破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年6月


苏式造型——郭绍纲

郭绍纲(1932-),北京昌平县人。1949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师从孙宗慰、李宗津等学素描。1955年选派赴苏联留学,入列宾美术学院,专攻油画。1960年回国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绘画基础课,尤其是素描的教学工作。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主任、美术教育系主任、副院长、院长。曾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获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衔和俄罗斯文化部普希金奖章。

郭绍纲具有高度的具象再现的写实风格,这与其早年受教与后来任教的学院风气、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风格及个人的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郭氏沿着现实主义创作路径,早年素描带有鲜明的苏派风格,具有精微细密的特征。从其作品可以看到,以科学的方法,观察客观对象处在不同的光线之下的细微变化,通过细腻的明暗调子毫厘不差地再现客观对象。这是高度的现实再现能力的体现。而长期下乡下厂体验生活和教学工作,将关注的视角投身于身边的人物与景观,培养了其随时观察、敏锐下笔的创作习惯,形成疏放的特点。


《背手而坐的男裸体》素描,77×56 cm,1958年


《石膏大卫头像》素描,66.5×49.5 cm,1950年代


《一立,一坐的男子全裸》素描,85.4×60.2 cm,1960年


《石菉矿湖》素描,48.5×34.3 cm,1973年


《女双人像》素描,77×52.7 cm,1978年


《汽车司机》,《人物素描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形是一切——王肇民

王肇民(1908-2003),安徽萧县人。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国后任中南文艺学院讲师。1958年随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南迁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任教期间,主要从事素描基础课的教学。王氏从艺七十余年,甘守寂寞,潜心探索,取得杰出成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和著名美术教育家。其在水彩画领域探索,融民族风格与西方色彩于一炉,具有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伟大风格”。

王肇民对自我艺术有着坚定的认知,其最为重要且引起争议的艺术理论,莫过于“形是一切”理论,它对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形神论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王氏指出,“在造型艺术上,形是一切,一切是形,形以外的神是不存在的。”其艺术观鲜明,铮铮作响。王氏将其艺术理论贯穿至其包括水彩和素描的创作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人风貌,对广州美术学院乃至中国当代水彩画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国际饭店》水彩,54×39cm,1977年


《百合花》水彩,76×56.5cm,1991年


《蓝格子衣少女》水彩,79×54.3cm,1991年


《香蕉,苹果,桃》水彩,56.6×76.2cm,1993年


《小白桌上的水果》水彩,54.4×78.8cm,1991年


结构素描——冯健辛

冯健辛(1934-2014),广东番禺人。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同年留校任教。1978年南调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任基础课教研组长。1983年任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1989年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处长。

冯氏长期从事素描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素描的创作与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编或编著涉及素描的著述有《学生素描画图》、《素描自学材料》、《人体素描研究》、《现代素描》、《冯健辛素描记》、《冯健辛素描集》等。冯氏艺术的成长,受到东北学院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求学的过程中,冯氏同样是深受注重明暗关系的苏式素描的影响,随着探索的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反思苏式素描的局限性,而从结构入手,如雕塑般地塑造形体。冯健辛恰逢改革开放之处南调广州美术学院,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素描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从结构入手,内外结合”的整体造型观念,从而在教学上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下广州美院乃至广东画坛,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都深受其影响,冯氏的重要性可以想见。

《炼钢调度室》素描,38×27 cm,1959年


《炼铁厂》素描,22×32 cm,1961年


《东獐大队》素描,27×40 cm,1977年


《课堂人体素描》素描,79×55 cm,年代不详


《课堂人体素描》素描,79×55 cm,1979年


《红色故事员》,《鸭绿江》1964年11、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