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时间:2019-03-04 10:48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于2月28日上午十点在首博礼仪大堂举办开幕式 。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承办。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共展出文物四百余件(套),本展览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在每部分中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展览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第二部分汉风羌道、第三部分吐谷浑国、第四部分吐蕃东进、第五部分海纳百川、第六部分为影片: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宽广肥沃的河湟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填补了青海石器时代的空白,它与最新发现的西藏尼阿底遗址,共同构成人类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证据。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又证明青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讲述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时期“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

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郡,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东汉时期则从金城郡中析置西平郡(今西宁市),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正是在此历史阶段,青海羌中道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

第三部分讲述吐谷浑率领辽东鲜卑部西迁至青海东部等地,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吐谷浑道”(“河南道”)因河西道堵塞而兴盛,成为沟通中亚、西亚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自公元4世纪以后至7世纪下半叶,吐谷浑人成为青海历史的主角。吐蕃政权崛起后,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于公元663年灭吐谷浑。吐谷浑末代王诺曷钵率领残部逃奔至凉州。

第四部分讲述吐蕃政权灭吐谷浑之后,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

第五部分讲述自元朝之后,青海河湟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茶马贸易兴起,青海的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

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昔日的山、水、路,是演绎青海厚重历史的舞台,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统治者的目光总爱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其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或追随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

时移势易,如今新中国的青海有了自己新的定位,在民族团结、物阜民丰的新时代里,且看大美青海——因祖国强大而大,为生活甜美而美!

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

精彩展品抢先看:


鱼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高34.1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15.2厘米,腹径31.2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侈口,鼓肩,直腹向下内收,双耳,平底。黑彩。口内绘四组弧线纹,器表自上而下绘弦纹、变形鱼纹、鱼钩纹等。器物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简洁明快,鱼纹抽象生动,为同时期彩陶中的精品。


十字纹双联罐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高7.7,口径(大)10.2厘米、(小)9.6厘米,通长22.6厘米,腹径(大)11.2厘米、(小)10.2厘米,底径4.5厘米

海东市民和县大塬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两罐相邻口沿处置一扁平提梁,罐腹用一圆柱体相连。内腹饰黑红两彩十字纹和圆点纹,外表饰红彩带纹和黑彩连弧纹。器型别致,纹饰简练,是马厂类型中的珍品。


鸭形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高18厘米,口径5.2厘米,通长17.1厘米

海东市民和县加仁庄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器身似鸭子形状,壶形口意为头部昂起的鸭头,对称的双耳为鸭形翅膀。壶口部绘有弦纹,壶身用黑红两彩绘蛙纹。鸭形壶造型新颖别致,器身纹饰动感十足。


金扣蚌壳羽觞 十六国时期

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羽觞也就是耳杯,椭圆形器具,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耳,如鸟的双翼,故名“羽觞”,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采莲赋》中吟道:“鹢首徐回,兼传羽杯”。盛行于战国到魏晋时期,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铜质耳杯,蚌壳镶金口的耳杯极为罕见。


鎏金西方神祗人物连珠饰银腰带(丝路)唐代

通长95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牌饰直径6.5厘米

出土地点:青海省博物馆藏

腰带用银丝编织而成,呈长条形,上饰有七块圆形包银牌饰,牌饰上铸压出西方神祗人物图案。连珠纹是由大小相同的圆圈或者圆珠连续排列而成的一种装饰图案,盛行于萨珊时期的波斯。

唐盛时期,传统的连珠纹样形式特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被打上了新的文明领地的审美烙印,连珠装饰成为唐代非常盛行的装饰艺术元素。金牌腰带以7个圆形连珠纹牌饰和两个方形连珠纹牌饰组成主题装饰风格,正是这一时期传统图案吸收外来文化艺术营养的结果。


上一篇: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下一篇:这才叫速写本!汗颜!汗颜!汗颜呀!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