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中国

时间:2016-06-25 13:34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6/06/576e15afb5e4d2760.jpg

2016/06/576e15b5bf0c39063.jpg

一位笔工正在对做好的笔头进行结头。南浔善琏湖笔小镇,古镇制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

2016/06/576e15e0301fb9074.jpg

善琏湖笔制作分工极细,每道主要工序只能由专人完成,因此每位笔工一生只能从事其一。这种沿袭至今的分工也保证了湖笔制作的高质量。图为结头车间,进厂至今已经43年的茅斐云正在结笔头,面前的煤油灯伴随着她沿用至今。

2016/06/576e15fc5cc305589.jpg

笔工正在挑取兔毛。因为天气炎热,兔皮散发出的难闻气味。随着经济的发展,寻找湖笔制作需要的羊毛、兔毛等优质原料,越来越难。

2016/06/576e161119cdd8058.jpg

笔厂内,野兔皮经过特制的脱毛工艺后,兔毛很容易被取下。

2016/06/576e162d325762294.jpg

一张野兔皮,笔工只选取脊背上的一小部分兔毛。而这些取下的原料中,最后能用于湖笔制作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

2016/06/576e163fef6085380.jpg

水盆制作工艺中,使用的是牛骨制成的梳子。

2016/06/576e16561e28a6998.jpg

袁炜芬一个人在车间内上班,退休在家呆了两年后,他又回到厂里上班,从1972年进厂做水盆工至今,这道工序她已经做了44年。

2016/06/576e16735ebe35081.jpg

一名笔工在工作台放上了一朵白兰花。湖笔制作一直以来沿袭传统方式,笔工几十年的制笔功力以及内心的宁静,让生产充满艺术气息。

2016/06/576e1687ea4453468.jpg

上胶后制作好的笔头。因为做工精细,善琏湖笔一直以来占据高端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特别是以这种纯羊豪制成的笔头质地柔软,书写不易控制,使用者需要具有较深的功力。

2016/06/576e169bc88095771.jpg

梳毛车间,张伯震从事这一工序已经40多年。这是传统湖笔制作过程中,为数不多的使用半机械化的工艺,尽管有了机器的帮助,但关键还是需要操作工人的技艺。

2016/06/576e16aaba4702525.jpg

车间内,笔工正在对笔杆进行打磨和装套。湖笔制作主要涉及选毛、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12道主要工序,再细分,又有近120道小工序。

2016/06/576e16c450f613547.jpg

笔杆制作车间,63岁的胡云飞正在将切割的木料进行初加工。他说,这工作收入低,年轻人往往嫌脏不愿干。

2016/06/576e16df2bdce5550.jpg

择笔同样是湖笔制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对每一根毛料的锋颖、长度以及色泽等进行细致的挑。。过去,学习这道工序要跟着师傅先学三年,再边学边做四年,一共要七年才算出师。

2016/06/576e16f59265c1627.jpg

为了拓展市场,这些年,当地的湖笔企业选料讲究,从制笔的原料分有羊毫、狼毫、兼狼羊毫3种。此外也有以獾毛、马鬃毛制笔。

2016/06/576e170db71ae6013.jpg

制作完成的笔头晾晒在走廊外。

2016/06/576e1721779ae3934.jpg

自江苏丹阳的殷玉定,正在和笔工商量对一只加工好的笔头进行返工。殷玉定父亲以前一直是为善琏湖笔企业加工笔杆,1998年,他在善琏一家韩国人投资的笔厂负责生产。2010年,他离开企业办起了自己的工厂,经营6年,目前产品已经在韩国有了稳定的市场。

2016/06/576e17430288c5772.jpg

沈建国17岁的时候进厂跟师傅学做笔杆,工作26年来,沈建国也带过6个徒弟,因为收入不高,前四个学做笔杆的徒弟都转了行,一个当了银行保安、一个帮人开车、还有回家办了织布厂、到机械厂的车床工。最后带的2个徒弟跟着他学做香筒,但出师之后独立门户,师徒变成了竞争对手。有了这些教训,沈建国说,“以后再也不带徒弟了。”

2016/06/576e17590fd7e1147.jpg

善琏每年都会举行祭笔祖仪式,活动当天,全镇笔工和笔商都会参与。图为祭祀活动上的跟随长辈的一位孩子。

2016/06/576e176d6af3c7870.jpg

市场下滑对湖笔产业带来了不小影响。一些企业也在生存压力下尝试转型。这几年,市场上香筒开始流行,凭借着多年加工笔杆积累的技艺,善琏笔工制作的香筒,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2016/06/576e1780de7216749.jpg

冯海霞正在车间内看着女儿学样。刚进厂才3个月的冯海霞之前在一家纺织厂上班,有了孩子之后,她希望能够学一门手艺。在善琏,湖笔技艺的传承者,大多有着和冯海霞一样的经历和背景。

2016/06/576e1791d14ec7292.jpg

80后的刘丽,最初是将父亲笔厂的产品搬到网上销售。几年打拼,她和爱人将销售额做到了一千多万,产品涵盖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在当地,老一辈笔工安心从事生产,而他们的后代,则借助电商,开始在忙碌的仓库中挑起家族事业的重担。

2016/06/576e17a3bc11c4803.jpg

湖笔厂内,一名学做毛笔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试着对一只涂满浆糊的毛笔进行择笔。近20年来,传统毛笔市场日渐萎缩。一些企业也通过开展制笔体验和文化旅游拓展市场和影响力。

2016/06/576e17b712db65585.jpg

葛国祥借助放大镜确认手机上客户发来的收件地址。18岁开始进厂做笔,30多岁遇上笔厂转制后,他开始自己办厂,随着这两年市场的不好,葛国祥今年开始尝试电商经营。

2016/06/576e17c9e82787498.jpg

一家制笔企业内,即将完成的胎发笔上,刻着孩子的姓名和出生年月。近几年胎发笔、胎发印章等产品开始流行。相比传统湖笔制作,这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毛笔利润更高。

2016/06/576e17f7dd3326743.jpg

善琏湖笔厂刻字车间,徐真凤和丈夫翁其昌是工厂里留下的最后两位刻笔师。翁其昌从事笔杆刻字36年,家中父母兄妹6人,均从事刻字这一行。徐真凤跟着丈夫刻笔也已30年。



浙江湖州南浔善琏湖笔厂,19岁进厂的孙彩华已经在湖笔制作的这道水盆工序上做了36年。


水盆车间内一只不太起眼的陶盆被放在墙边,陶盆是孙彩华已经过世的外婆留下的。


孙彩华的母亲也是一名水盆工人。一家三代,专于水盆制作的年份累加起来已经超过百年。像孙彩华一样,一辈子守着一道工序的笔工,已成为善琏湖笔不变的行规。


“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出名笔,古籍中多有记载。


善琏湖笔制作分工极细,主要涉及选毛、水盆、装套、择笔、刻字等12道主要工序,再细分,又有近120道小工序。这样的工艺决定了每道主要工序只能由专人完成。


而善琏湖笔的品质,凭借着这种极致的分工得以保障,而有着2000年历史的湖笔制作技艺,也因为这样的传承得以延续。与国内其他毛笔产区相比,善琏中高端毛笔的市场份额占到了6成。


上世纪70年代末,善琏有3000多个笔工从事湖笔制作。眼下,这一数字不足1500人。


善琏湖笔厂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的办公座椅依然在发挥作用。空的时候,厂长马志良会在办公室旁的原料库里和工人一起挑拣羊毛。


工厂最好的时候,这里的工人达到了近600人,眼下,工厂笔工还剩60多名。


马志良介绍,除去市场萎缩带来的影响外,湖笔生产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因素,笔工工作的艰辛以及较低工价,也使得善琏湖笔后继乏人。


湖笔的困境,与国内众多传统产业的没落有着相似之处,为了重新振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对经认定的市重点湖笔企业在关键工艺上招收新工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企业在关键工艺上培养30周岁以下的新工,给予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名师带徒,享受资金补助。


此外,这两年来国内传统文化的逐步复兴,特别是中国书法开始受到学校的重视,今年6月,善琏作为“湖笔小镇”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


发生在这个湖笔小镇里的千年雅事,已被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经历市场低谷的笔工们看到了希望。


上一篇:他以描绘水面和光影的高超技巧闻名
下一篇:从15岁到90岁:毕加索的自画像一直在变化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