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11 13:56 机构:文闲阁 点击分享
王肖霏:用油画留住逝去的家园
人们儿时的成长经历会一直停留在记忆里,并不经意地在脑海中联翩浮现。当少年的王肖霏远离故乡,进城求学后,渭北高原上的淳朴记忆愈加在他的脑海中频现。然而,城市的扩张正在吞噬他的家园,十年后的家乡,随着父老乡亲的衰老离逝,随着黄土窑洞的倾颓坍塌,那些关于故乡和童年的一切都在快速地瓦解,记忆中的故乡已面目全非。
▲《老家印象》150×100cm 2013年
这些如影随形的乡愁深刻地困扰着他,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交织着成为他内心难以言说的隐痛。“得好好画一画老家了!”他提起画笔,以之抵抗故乡的快速消逝与记忆的粗暴抹杀,有时候,这些执拗的老家题材的绘画,简直就像对失落的乡园的寻找,对逝去父老乡亲的追问。然而,“其实我画故乡只是用画笔涂抹记忆中的故乡罢了”,他清楚地知道,已经没有一个故乡可以让他真正能回去了。
▲《老家印象——老树》150×100㎝ 2014年
画家面对熟悉的自然、面对熟知的朴素生活,使平淡乏味,提升到崇高,在社会产生共鸣,是画者内涵和功力的检验。在《老家印象——雪霁》中,白雪覆盖的沟壑,赭黄的村落、窑洞,参差的树影,王肖霏笔下是苍凉残破但仍然散发脉脉温情的故乡。
▲《老家印象——雪霁 》180×120㎝ 2015年
▲《雪未融2》40×75cm 2016年
在自然条件苛刻严峻的渭北高原上,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积极乐观的,甚至是清澈透明的。这种未经现代文明浸染的乡村,又何尝不是一种人间美好的向往与回归。燃不尽的乡土情怀随之辐射到王肖霏其它的风景写生上,当他把目光投向大江大川时,这种萌生于内心的故土情结似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艺术语言,“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大自然的自由与壮阔,使王肖霏的艺术创作热情找到了燃点。因此,无论是黄土高原的老树、土墙、石磨、烤烟楼,还是江南山的那边,丘陵、梯田、黑瓦、白墙,或是东方海的那边,波涛、帆船、渔夫、海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不但构成了画面语言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关切着画者个人的深厚情感。
▲《春风十里》 200×120cm 2016年
▲《朝圣》160×80cm 2016年
故乡是一个叙说不完的故事,至今王肖霏还在这个题材中不倦地探索。与此同时,他也在扩展自己的绘画题材,近几年来,王肖霏创作了“中国记忆”系列。在这个系列,他选择了砖墙这种富有累积感的物体形象,将斑驳的砖墙与典型历史人物相结合,渲染出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感。那些史诗般的青砖墙,浸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似思慕,似低诉,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腥风血雨的过去。
▲《中国记忆之革命同盟》180×190cm 2014年
王肖霏受过学院训练,除了师法自然、严谨细致的绘画语言外,他还常常将中国写意精神自然地融入画中。“写意”源自中国绘画用语,即是指有意识的加强线的作用。王肖霏的油画创作中采用了中国绘画的某些技巧,特别是冬雪塬上的枯木老树,昭示着《芥子园画谱》的笔法传承,在我看来,这是他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的结果,或者说是由于他的艺术天性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在《青山深处》、《西美后花园》中,行云流水的线条使画面凝聚着饱满的艺术张力,气韵生动,元气淋漓。
▲《长安北望》55×65cm 2015年
▲《青山深处》 50×60cm 2015年8月
热爱绘画的他又是勤奋、高产的,每年他都会被一些艺术机构邀请,去外地写生,回来参展。从学生时代起,他的作品至今已有200多幅被机构及私人收藏。绘画之余,他喜欢和三五朋友谈天说地,但他却很少带朋友来画室,画画是件寂寞的事,他常常可以一整天地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只思考艺术而忘掉整个世界,享受孤独。还是年少时的他,就已把绘画笃定是自己职业归宿,“不管多么艰难,我的画笔一直没有停过。”
▲《光照昆嵛》60×90cm 2015年
艺术创作是需要沉淀的,沉淀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对技法的研究。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位峥嵘初露的青年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日精日进。
▲《西美后花园》54×73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