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工人形象的变与不变

时间:2016-06-20 14:05    我学我网     点击分享

2016/06/5767872e737fd2584.jpg

钢水·汗水油画1980年广廷渤


2016/06/57678769567119177.jpg

速写·午餐 国画2015年 孔 紫


2016/06/576787797d95e1152.jpg

毛主席与炼钢工人(布面油彩)1954年李武英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绘画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色。在时代烙印的背后,我们也能够感知画作的社会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人的工人阶级,自然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以工人为题材的油画名作屡见不鲜。如李武英先生创作于1954年的《毛主席与炼钢工人》,该画呈现的是毛主席到炼钢厂视察的情景,炼钢工人流露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再如侯一民先生创作于1960年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该画描绘的是刘少奇号召安源矿工大罢工的历史事件,在回顾革命事件的同时,还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画作中的工人积极、乐观且充满力量,这与工人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作为领导阶级,广大工人有着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

如今,工人一词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丰富了工人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人中又增添了新的群体——农民工。

作为工人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民工及其生活状态被画家广泛关注。以孔紫老师的《速写·午餐》为例,该画描绘了十数个正在吃饭的农民工,他们在劳动的间隙席地而坐,全然不顾环境的简陋。条件的艰苦、身心的疲惫,于农民工来说,算不得什么。和几十年前的工人一样,他们懂得知足,也充满干劲,画作也同样传递着劳动的价值和劳动之美。

回顾中外美术史,不难发现,凡是能够经久不衰、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其精神意义、思想内涵乃至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风貌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读者和观众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广廷渤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钢水·汗水》,通过炼钢工人的汗水,表达出工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付出和艰辛,在表现出钢铁工人内心强大的拼搏力量的同时,又隐喻着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时代意义,工人品质与时代意义相得益彰。

画家徐唯辛曾说,中国社会目前发展阶段需要有社会良知的艺术家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作品,相对于形式探索,题材选择更有意义,以绘画表现画家思考和人文精神,描写社会现象,为普通老百姓造像,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也是写实画家的骄傲。

工人,作为社会劳动大众的代表性群体,是中国写实绘画的重要素材。时代不同,画家笔下的工人形象也有所差异;形象的差异,反映了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但在变化的工人形象背后,是工人不变的品质——乐观、积极、充满力量。


上一篇:栅栏之后的仓库,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藏品博物馆
下一篇:博物馆爱好者不要错过全球这10座新开馆
资讯_艺术课堂 老师_艺术课堂 作品_艺术课堂 活动_艺术课堂